11月14日消息,近日,IDC發布了2024年及以后的全球人工智能(AI)、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動化預測。其中,IDC預計,到2027年,全球AI解決方案支出增長將超5000億美元,大多數企業的技術投資將向人工智能實施和人工智能增強產品/服務應用大幅轉移。
對于生成式AI給國內產業界帶來的影響,在2023 IDC中國生態峰會現場,IDC分析師們也給出了更多分享。
IDC中國區總裁霍錦潔表示,生成式AI取得巨大突破,其帶動的產業鏈供應鏈共振更是十分明顯。很多行業都要去改變以前的一些IT策略,整個產業也需要知道IT市場未來的方向。對此,IDC做了很多調研。在對比中國公司跟海外公司時,在對AI的需求和投資層面,中國公司對比于海外公司,要顯得更為急迫且細化。
IDC中國副總裁王吉平博士表示,IT行業將比其他任何行業更能感受到AI分水嶺的影響,AI終端大爆發將成為2024年全球最重要的話題之一。
IDC中國區副總裁周震剛則強調,未來幾年,在中國,生成式AI的生態及應用場景的發展,會呈現出三個趨勢:
第一,現在,用戶都是拿ChatGPT等去聊天、畫畫,從明年開始,生成式AI會更多轉向生產力工具,會真正的深入到行業應用里面,和ISV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真正的生產力工具,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第二,明年中國市場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在于,基于大模型上層實現的行業化的落地,更多的行業大模型,會促進更多的生態合作伙伴之間實現深度交互;
第三,生成式AI是徹底改變整個應用模型和生態的技術,整個底層應用開發邏輯、底層基礎架構的支持、上層整個應用開發的生態,都會因此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AI技術發展推動移動設備需求變化
“在智能硬件領域,隨著AI技術的發展推動,前端的改變是今年的一個重要特點。整體前端在AI計算的能力上,會有非常大的提高?!蓖跫较騎echWeb強調。
“眾多廠商正在計劃或已經推出搭載硬件AI引擎的移動處理器,讓傳統PC加載上了本地AI運算的能力”,王吉平表示,IT行業將比其他任何行業更能感受到AI分水嶺的影響,AI終端大爆發將成為2024年全球最重要的話題之一??梢钥隙?,AI之火逐步燃燒到終端硬件層面。
IDC數據顯示,中國手機市場SoC集成AI引擎的設備占比呈上升態勢。即使在滿足基本功能性需求的機型大量占領市場的情況下,AI加速引擎的集成設備亦在2022年增長至接近四成的水平。
IDC預計,到2026年,中國市場近50%的終端設備的處理器將帶有AI引擎技術,而終端設備是否集成硬件AI引擎以及AI引擎的性能,將成為消費者購買設備的重要參考因素。
王吉平認為,移動辦公場景的普及化,將推動橫折屏手機市場快速增長,折疊屏技術將為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帶來新支點。
IDC數據顯示,中國手機市場橫折屏手機出貨量漲勢迅猛,至2022年下半年,每半年市場規模已超百萬,年增長率頻頻超過100%,是不容忽視的增量市場。IDC預測,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規模將在2027年接近1500萬臺,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7.8%。
改變云計算底層邏輯 轉向智算服務
在IT底層,周震剛認為,AIGC的出現,將改變云計算的底層邏輯,會從“云計算服務”到“智能計算服務”的改變,,最后的交付模式也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周震剛進一步闡述道:過去的云計算組織模式是IaaS層,云廠商有多臺物理服務器,把它虛擬成多臺虛擬主機,然后利用閑時去獲得超額的利潤。云廠商之間比的是這種閑時和忙時的調度技術誰更優、誰服務能賣的更好,誰就能拿到利潤更多。
但是,生成式AI的組織形式不會是將計算能力切成一個個虛機,一個生成式AI大模型的訓練,需要一個大集群、集中力量才能訓練。
所以過去云計算的這種虛擬主機分時提供的模式,會轉變成一個任務性的模式。就是集中一段時間去為一個客戶訓練一個大模型。
這種智算服務對比過去的計算服務,會有非常大的變化。所以云廠商們現在都在轉變自己的一些底層架構設計,否則的話,用過去那種邏輯來套是行不通的。
此前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為190.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規模為1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市場規模為32.9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6.3%。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上半年同比增長15.9%,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大陸公有云市場增速持續放緩。
增速放緩的原因,部分是源于互聯網云廠商逐漸從“創收”向“盈利”方向上轉變,主動放棄非良性項目,提升自身被集成比例,帶來市場營收同比增速下降的影響。
不過,報告也顯示,2023年上半年,AI相關需求正在快速增長,社會和企事業單位對AIGC和AI大模型的關注度大幅提升,算力市場和PaaS層相關領域產品受到市場熱度影響,增速明顯。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